English

爱是脆弱的

1998-05-2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余杰 我有话说

人类在面对时间的时候是脆弱的,充满爱心的人在面对时间的时候尤其脆弱。邦达列夫在致中国读者的前言中写道:“与宇宙光阴相比,人间的一世纪只不过是一瞬间。但是,一个人只要震惊地意识到这一点,他就会开始珍惜自己生存的日子,就会为历史上的痛苦矛盾和现实的含义而思索,或者把生活当作偶然的、无用的赠品,或者痛苦地寻求生活崇高的意义。”作家自己选择了后者,而且把这一选择结晶成散文随笔集《瞬间》。《瞬间》让我想起了《金蔷薇》,它们一样薄,却一样沉重。

《在包围中》不足千字,是一位中尉回忆二战的“口述实录”。他们的连队被德军包围起来,从望远镜里看到三个人影:一个德国军官、两个女人。女人一白一黑,都是俄罗斯人。黑女人大声喊道:“投到我们这边来吧!我们将提拔你们,爱护你们!”战士们被激怒了:“干掉那两个叛徒娘们!”他们只剩下两枝狙击枪,于是,连长和指导员一人瞄准一个,枪声响起,两个女人都倒下。最后,一百五十人的队伍只有五个人突围而出。从那以后,中尉仿佛发生了某种变化。突围的那天晚上,他的身后跟着四名战士,一边跑,一边射击,流着眼泪,自己想:“在我们变成鬼以前,已经死了数百万人。最先死的不是我们,最后死的也不会是我们。只是那两个娘们到底是什么人呢?德国人叫她们干事,用的是武力还是蜜糖饼干呢?或者是别的什么情况?有可能,她们并没有罪?……”

什么是哲学?这就是真正的哲学。古希腊智者的讲学论道,宋代禅宗大师的棒喝顿悟,我总觉得有些矫揉造作。真正的“悟”非得到临界的状态才有可能出现。永恒的爱在刀刃上行走。在杀人与被杀像吃饭穿衣一样司空见惯的战争处境中,“爱”如何定义?“人性”如何定义?从古到今,中国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,绝大部分以国家利益、“正义”、“进步”为最高的价值标准。生死问题并不重要,不就是“舍身而取义”么?这样,每当涉及“心灵”的时候便轻轻地滑过去了。邦达列夫的这篇几百字的短文,比许多长篇都更引人思索:中尉做对了,还是做错了?假如换了自己,会怎么做?我们剥夺别人生命时依赖的那些准则是否绝对正确?人类在“无爱”的环境中如何保存“爱”?人类在“不自由”的时刻如何寻觅“自由”?所有的辩解都是徒劳无力的,一切都归到“内心”。所以,中尉“仿佛发生了某种变化”。这种变化是不是人自身神圣化的过程呢?

邦达列夫的作品,烙有一种无法言说的“在爱中忧伤”的印记,包括他的名作《岸》、《热的雪》、《选择》等。苏联瓦解后,俄罗斯社会的价值观也在急剧转换与重构之中。邦达列夫身在漩涡之中,依然坚持他的与古典文学一脉相承的文学观。“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,‘生活过’一词应当意味着‘爱过’,尽管我们这些二十世纪的作家曾经生活在英雄主义和报复的年代。”“是的,文学正捍卫着人身上的人性,并把它高高置于死亡之上。”这些“陈旧”的观点,是先锋派们不屑一顾的,他们喜欢的是玩弄花花绿绿的新潮理论时的晕眩感。然而,我在邦达列夫这位落伍者的身上,清楚地感觉到俄罗斯文学的某些独特的品性,例如悲悯感、负罪感、对心灵孜孜不倦的探寻、对道德似是而非的思考等。正是由于这种品性,俄罗斯文学即使处于专制主义残暴干涉的年代里,依然达到了不可思议的艺术高度。

《绝望》写一个男孩捉到一只鸽子,用剪刀剪掉它的爪子。鸽子撞在地上,为了飞起来,在绝望中用头、用翅膀、用全身挣扎,在柏油路上洒下一行行鲜血,留下一片片瓦灰色羽毛,工程师不解和愤怒地嚷道:“你为什么对鸽子这样?”男孩惊慌失措地低声答道:“它没有翅膀就不会飞了。”工程师把男孩扭送回家。家里只有父亲一人,穿着洗破的睡衣,身体虚胖,胡子刮得不干不净,从桌子旁边不大稳当地站起来时,一条假腿吱扭响了一下。他听完工程师的话以后,拳头往桌子上一捶:“你来干什么?”他像一个掉进深渊的醉汉那样,绝望地叫喊道:“他是把你的腿剪掉了还是怎么的?”某些中国作家一提起弗洛伊德,便设计乱伦情节,还为此洋洋得意。而邦达列夫这样的大家,不着痕迹,轻轻一笔,便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。题目是耐人寻味的,究竟谁生活在绝望中?生活的残酷性,从门缝中观察往往更加真切。在残酷的生活中,何谓善、何谓恶?佛说:“众生皆苦”,都是一群可怜的人儿啊!

《瞬间》就是由一个个这样的片断组成。成熟的艺术家才会创造出成熟的艺术品。邦达列夫自己说,在二十五岁至三十岁时不会采用这种形式,“因为它好像是一座由现在通往过去的桥梁,一座由时代本身建造、似乎成功地跨越了空间的桥梁,一座从上面可以从容地细看河水流动的桥梁。”邦达列夫把自己的写作定位为“拯救心灵的运动”。在不久之前发表的一篇创作谈中,他说:“如果我们经常关注自己的心灵生活,注重良心、诚实、善良、羞愧、怜悯这些观念,那么我们人际关系的许多方面都会改观,人性的光芒就会大放异彩。”在后现代的喧嚣与骚动中,邦达列夫的声音也许是微弱的,中国与俄罗斯面临着相同的困惑。此时此刻,翻阅《瞬间》,也就获得了一个与自己的心灵独处的瞬间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